干凈且整潔的村道、色彩斑斕的屋舍,還有那姹紫嫣紅的小公園,仿佛讓人置身于旅游景區之中……這便是橫瀝鎮山廈村隨處可見的景象,因此被網友稱作“彩虹村”。當下,山廈村緊緊圍繞“百千萬工程”的部署要求,堅持黨建引領,充分挖掘并發揮自身資源優勢,著重從經濟發展和鄉村建設這兩個方面入手,帶動鄉村提升“顏值”、增添“氣質”、提高“品質”,全力打造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綠美山廈。如今,“彩虹村”的色彩愈發絢麗奪目,村民的幸福生活也愈發有滋有味。
綠色生態讓幸福底色更濃

原本門前的閑置地搖身一變,成了美麗的“小花園”,推開家門就能欣賞到花景、聞到花香;門后邊角地也改造成了“共享小菜園”,讓村民實現了“蔬菜自由”……漫步在山廈村,你會驚喜地發現,有一批經過改造的小菜園和小花園。有趣的是,走近一看,在護欄整齊、界限分明的菜園里,插著各種序號代表著不同的家庭田園,村民們按照自己的喜好種上了芋頭、白菜、花生、黃豆等各式各樣的果蔬。原先雜草叢生的空地,如今已變成了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生態小景,與池邊的風景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了一幅多彩的鄉村畫卷。
70多歲的劉阿姨是土生土長的山廈村人,她在自家門前的小塊菜地上種植了白菜。“種了白菜、胡蘿卜,在家門口就能實現‘蔬菜自由’,環境變好了,住著也更舒心了。”劉阿姨看著眼前的景象,心里樂開了花。

原來,山廈村將面積約6畝的閑置用地改造成了“小菜園”,免費提供給村民們種菜,因地制宜打造標準化農村“四小園”生態小板塊。誰能想到,曾經雜草叢生的閑置地,如今竟成了家家戶戶的歡樂天地。
一路前行,房屋前、陽臺上、庭院中都能看到精心擺放的花盆,波斯菊、三角梅、五彩菊、杜鵑等品類的鮮花沿路綻放,仿佛讓人走在“花路”上,陶醉其中。一盆盆鮮花綠植不僅美化了環境,還讓居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一處處綠意盎然的生態小景,讓人賞心悅目。
“現在村里的環境好得沒話說,我們住得舒服,外面的游客玩得也舒心,都樂而忘返。”居住在山廈村的吳先生經常到山廈公園散步,每當看到三三兩兩的游人來此游玩,他就特別開心。
值得一提的是,山廈村以人居環境整治為切入點,深入開展村容村貌提升行動,切實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
為此,山廈村加大力度消除衛生黑點、衛生死角,規范停車秩序,規范架空線纜的設置與落地。累計投入資金3700多萬元,完成建設項目27項。其中,完成道路瀝青路面升級工程7公里,升級改造水渠20多處,升級改造山廈公園、建成5個邊角花園,升級改造轄區內2個公廁,4條道路增設路燈,設置垃圾分類崗亭40個,全面完成雨污分流項目,對村內古井、古巷及步行小徑進行升級改造。先后榮獲廣東省衛生村、東莞市城市精細化管理示范村、東莞市特色精品示范村等稱號。
“充分發揮山廈公園、‘四小園’的特色優勢,我們要打造‘彩虹村’網紅打卡點。”山廈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錦容表示,接下來將結合打造“彩虹夜市”項目,為群眾提供一個舒適的休閑娛樂環境場所,以“農耕文化 + 文旅產業”促進經濟多元發展,將山廈公園周邊人群的消費潛力轉化為消費動力。
隨著開放共享的綠色空間不斷增多,抬頭就能看見綠色,出門就能欣賞到美景,這正成為山廈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綠色生態讓村民的幸福底色更加濃郁。

夯實鄉村發展產業基礎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在發展生產力,良好的環境能夠帶動產業發展。近年來,山廈村逐步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人居和產業環境。憑借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吸引人才,以完善的公共配套和便捷的交通吸引企業進駐,打造四海工業區模具、五金、機械、塑膠城的產業品牌。
在狠抓環境提升的同時,山廈村加強與入駐企業的溝通聯系,深入了解企業的發展情況,向企業宣傳上級有關幫扶發展的政策措施。并定期組織村委會工作人員、專職安全員走訪企業,排查消防、安全生產隱患,及時協調解決企業存在的問題。憑借完善的工業配套、暖心的管理服務和優美的人居環境,吸引了眾多企業扎根發展。
環境變美了,人流量增加了,村集體物業租金也隨之大幅提升。其中,四海工業區里的村集體28間商鋪年收入從109.9萬元增長至145.2萬元,增幅達32.1%。
張錦容介紹,山廈村計劃對四海工業區第一排商鋪進行續建,建成后可為該村增加17340平方米集體物業。預計每年增加集體收入約400萬元,這將增強該村集體經濟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綜合實力,真正讓農民富裕起來,讓鄉村振興起來。
隨著“彩虹村”聲名遠揚,“百千萬工程”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2023年以來,山廈村加快推動各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其中就包括紅旗路與北環路交界處52畝土地改造。按照初步計劃,充分利用村內老舊廠房資源進行升級,與政府共同開發、共同推動。建成后可增加村集體約48000㎡廠房面積,預計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約1000萬元。
考慮到周邊有多家大型工廠進駐,常住人口逐漸增多,且周邊沒有大型農貿市場,山廈村計劃利用橫埔西路釣魚場約23畝土地新建一個高標準、規范化的農貿綜合市場,為群眾提供一個舒適、便利的購物環境,并配置停車場,解決停車困難的問題,進一步增加村集體收入。
工業經濟發展是加快推進鄉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村域增加財力、農民增加收益的重要途徑。“推進‘百千萬工程’意義重大、任務艱巨。下一步,山廈村將以更大的決心、更實的舉措、更足的干勁,奮力譜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張錦容說。
齊繪協同共治“同心圓”
在山廈村,家風文明共育計劃掀起了一股文明新風。近日,一場主題為“以鄰為伴,以鄰為善”的活動在山廈公園舉行,邀請了多個親子家庭齊聚一堂,鄰里之間快樂互動。在歡聲笑語中,鄰里們相互幫助、團結一心,共同完成各項挑戰。參加活動的親子家庭紛紛表示,“在活動過程中,學會了團結、互助、關懷,營造了友好睦鄰的濃厚氛圍。”
家風文明共育計劃項目啟動以來,已開展各類活動20多場,惠及家庭達200多個,營造出了友好睦鄰的濃厚氛圍,凝聚起了建設美好家園的合力。
家風文明共育計劃只是山廈村狠抓基層社會治理、促進和諧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山廈村結合村中實際情況,舉辦了露營節、火柴盒音樂會、讀書會等活動,弘揚新時代文明鄉風,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共同建設美好幸福家園。通過這些活動,不斷豐富居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村民凝聚力,同時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路燈壞了”,村民通過聯絡群向村委會工作人員反映,當天晚上回家就能看到家門口明亮的路燈。近年來,山廈村民“急難愁盼”的事情一件件得到了解決。從每周入戶調研,到樹蔭下拉家常,再到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山廈村以成立共治協會為契機,村干部親自上陣,走訪群眾傾聽心聲,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村干部在用心用情做事,真正為群眾服務,從而贏得了群眾的信任。
如此種種,最終都是為了實現村里的和諧共治。張錦容說,把共治協會作為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金鑰匙”,通過“說事、議事、理事、曬事”,經常傾聽群眾的“心里話”,緊盯群眾的“身邊事”,努力促進困難訴求得到實效解決,實現服務事項“全閉環”升級,更有利于提升村級治理水平。
同心掬得滿庭芳,滿目新景倍怡人。放眼山廈村,一幅潔凈美麗、豐富多彩的鄉村新畫卷正在緩緩展開。村民的幸福生活,將如同“彩虹村”一樣絢麗多彩。
來源:東莞時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