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正是龍蝦肥美的時節。8月23日上午,在中堂百香島廣東富舟農業養殖基地內,李仲希和蝦農們正忙得不可開交,起蝦、選蝦、銷售等各項工作有序開展,現場呈現出一片熱鬧的豐收景象。
李仲希身為廣東富舟農業科技公司經理,在中堂種植了千畝稻田,同時經營著300多畝的“稻蝦共生”基地。在這片基地里,稻浪隨風起伏,澳洲淡水龍蝦時而在水中歡快嬉戲暢游,時而游到田基旁停歇,仿佛也在感受著夏日的稻香,一幅“稻在水中長,蝦繞稻邊游”的和諧生態畫面生動地展現在眼前。
在農業現代化不斷推進的浪潮中,“稻蝦共生”作為一種新型的立體種養模式,憑借其獨特的優勢在農業領域逐漸嶄露頭角。它不僅提升了農田的綜合效益,還推動了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稻蝦共生”第一批結碩果
“稻蝦共生”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生態種養模式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稻蝦共生模式的關鍵,在于將水稻種植與澳洲淡水龍蝦養殖有機融合,達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李仲希介紹道,該模式之所以受到養殖戶的歡迎,一方面,稻秧為龍蝦提供了躲避的空間,減少了龍蝦之間的相互殘殺,同時稻秧會吸收龍蝦代謝物作為肥料,從而減少了化肥的使用;另一方面,龍蝦可以食用田間的雜草、蟲卵、螺等有害生物,降低了餌料系數,還減少了蟲害,促進了稻秧的生長。
“稻蝦共生”模式不僅提高了稻米和澳洲淡水龍蝦的品質,還增加了土地的經濟效益。“稻 + 蝦”形成了一種互利共生的關系,營造出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實現了環保效益,真正做到了綠色生態種養,促進了農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為“百千萬工程”提供了助力。
今年年初,市疫控中心、中堂農林水務局以及農技中心在中堂四鄉村共同建立了以澳洲淡水龍蝦為主養品種的標準化養殖示范點,積極探索引入高科技、高效能的新質生產力,帶動現代特色種養業的發展。
經過大半年的探索實踐,第一批澳洲淡水龍蝦成功收獲,單只蝦的最大重量達到了1.5兩,后續將按照捕大留小的方式陸續上市。李仲希告訴記者:“第一造稻谷平均畝產達到400公斤,澳洲淡水龍蝦畝產達到100多斤。按照目前的價格計算,每畝增值5000元以上,300多畝的稻蝦示范基地,增加產值至少150萬元。”
科技助力農戶豐產增收
澳洲淡水龍蝦能夠落戶東莞,離不開農科技術的支持。
“個大肉多,口感脆甜鮮美,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市疫控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李希國介紹,澳洲淡水龍蝦學名紅鰲蝦,原產于澳洲北部的熱帶地區,因其外形粗壯威武,酷似海中龍蝦,所以被稱為澳洲淡水龍蝦,是目前世界上較為名貴的淡水經濟蝦種之一。澳洲淡水龍蝦具有生長快、個頭大、出肉率高、適應性強等特點,早在10年前就被引進到東莞開始試種。
在“稻蝦共生”示范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東莞市農業農村局高度重視,進行了統籌規劃。由市疫控中心和中堂鎮農技中心成立了專業技術服務團隊,加強技術指導,并進行統一管理。李希國表示:“我們主要從種苗的繁育技術、水質的調控、合理的養殖密度、優質的餌料供應、病害的防控以及敵害生物的防御等方面提供技術服務,通過智慧化和標準化相結合的創新養殖模式,為養殖戶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此外,市疫控中心、鎮街農林水務局、農技中心還結合“塘頭開講啦”黨建品牌和“輕騎兵”行動,開展了一系列培訓和技術服務活動,及時為種養戶解決技術問題。
“稻蝦共生”是一種良性循環的生態養殖模式。李仲希指著稻田介紹說:“我們在稻田中間挖出三五米寬、一兩米深的溝,形成稻蝦連作池,周圍設置環溝,龍蝦在周圍溝內喂養,中間種植水稻。這樣的種植養殖模式,既不會影響龍蝦的生長,在天氣炎熱的時候,龍蝦還可以到稻田里乘涼,其代謝出來的糞便還能當作肥料使用。”
此外,這種環溝跑道養殖模式,讓死水變成了活水。稻在水中生長,蝦在稻下游動。“稻蝦共生”模式讓稻成為了“生態稻”,蝦成為了“生態蝦”,不僅產量得到了提高,而且品質和口感都非常優良,深受市場的青睞,產品供不應求。
如今,李仲希團隊構建了涵蓋種苗、飼料、動保、智能化設備等的“一條龍”產業鏈養殖體系。“稻蝦共生”項目采用“公司 + 農戶”等經營模式,在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的同時,也讓種養戶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李仲希還透露:“我們平時日常工作采用無人機投喂,技術有保障,管理也很便捷,稻蝦共生養殖的經濟效益達到了我們的預期目標,明年將繼續擴大規模,計劃增加至500畝。”
據了解,目前東莞推廣澳洲淡水龍蝦養殖面積超過700畝,養殖及種苗培育設施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澳洲淡水龍蝦蝦苗年產能達到1000萬尾。培育澳洲淡水龍蝦種苗的生產企業有5家。全市推廣澳洲淡水龍蝦養殖的企業(戶)有10多家,主要分布在中堂、石排、東城、厚街、望牛墩等10多個鎮街,真正做到了聯農帶農,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為鄉村振興貢獻了力量。
來源:東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