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在企石鎮上洞村,有著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慶祝活動——草龍舞。
草龍舞在上洞村已經傳承了390多年。村民們用被視為“五谷之王”的稻草扎成草龍并舞動,以此慶祝豐收,祈禱來年風調雨順。2009年,上洞村草龍舞正式獲批成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讓這一傳統民俗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弘揚。上洞村草龍舞曾多次參與企石鎮舉辦的千年秋楓文化節、文藝晚會等活動。2018年,它首次亮相粵港澳大灣區·泛珠三角(廣東)非遺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動,吸引了眾多群眾的目光。
稻草編扎 制作考究
草龍主要采用稻草編扎而成,由龍頭、龍身和龍尾三部分構成。龍頭部分包含上顎、下顎、龍舌、龍角、龍須和龍眼,整條草龍的編扎過程中,龍頭的制作最為考究。龍頭編扎從編織草辮開始,先將編好的八條草辮并排擺放,然后用兩條竹片串起固定,接著把草辮的一端交叉彎曲,屈成勺狀后用鐵絲固定,這便形成了龍頭的上顎。龍頭下顎的編織方法與上顎類似,不過下顎是由七條草辮編織而成,這樣能讓龍嘴更加美觀。在上顎和下顎組裝時,中間會固定一彎成弓形的竹片,用于支撐上顎和龍眼,同時龍的下顎內會固定一交叉相疊的草辮,作為龍舌。
龍角由草編扎成鹿角狀,為保證龍角的堅挺,在龍角內側各自捆綁一根稍短的小木棍,然后固定在龍頭的兩端。兩根手電筒固定在龍頭的兩側當作龍眼,紅彩燈置于龍口內側邊緣當作龍牙,一束束拆開的白色麻線固定在下顎的邊緣作為龍須。龍身以一根粗尼龍繩為骨,用稻草捆扎在龍骨上形成圓柱狀,圓柱直徑為30厘米,全長25米。為了讓龍頭能夠靈活舞動,龍頭與龍身通過一段粗尼龍繩連接,龍頭固定在一把牛頭叉上,龍身則每隔2米左右固定一個木叉,龍尾系上一段粗尼龍繩,方便擺動。
草龍舞動 祈求福蔭
在距離中秋前幾天的晚上,村里的年輕人會挑選一個良辰吉日。
他們舞著草龍到老榕樹下“采青”。到了中秋當晚,龍頭和龍身插滿點著的香,舞動草龍時,龍身上下擺動,龍頭上下左右各個方向舞動,龍上的香火劃出一道道弧線,仿佛龍鱗乍現,整條草龍仿佛活了起來。接著,草龍會舞動到各家各戶去拜門,給每家每戶帶來喜悅。隨后,草龍會前往天宮里和上洞祠堂拜祭先人。之后便進入舞草龍的高潮環節——“游龍”。“游龍”時,舞龍者不停舞動草龍,以此祈求健康、活力、幸福。其中,“繞龍餅”的環節尤為精彩。“繞龍餅”時,舞龍頭者以順時針方向高速奔跑,在其他舞龍者的配合下帶動龍身旋轉,最終形成一個貌似餅狀的圖形,此時鑼鼓聲震天,很多人圍在一旁觀看,場面十分熱鬧。舞龍的最后環節是到河邊將草龍火化,俗稱“化龍”,寓意著龍升天,把人們中秋的愿望和喜悅帶到天上。化完龍后,舞龍的人每人分一把香回家,以保佑家庭幸福。
生動傳說 由來已久
民間對于舞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舞龍可以滅災解難。相傳有一年村里發生瘟疫,村民們心情忐忑不安。時值中秋節,人們想起用龍來辟邪驅疫,于是用稻草扎成一條長長的龍,用劍麻作龍須,電筒作龍眼,并在龍身約兩米距離扎上一根小木棍作為龍腳,草龍就制作完成了。再挑選一個良辰吉日,進行“采青”,意味著龍開始運作,最后在龍背上插上香火。一切準備就緒后,鞭炮、鑼鼓齊鳴,村民們抓著木棍把龍從村內舞到村外再舞到山上。村里臥床的病人,聽到鑼鼓聲后,頓時精神振奮,纏身的病魔被趕到九霄云外。從此,舞龍活動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上洞村舞草龍的另一種傳說發生在明朝。上洞村的姚鈿登萬歷戊午鄉薦己未科進士,任浙江嘉興府推宮,歷任五載,甲子行取北京吏部民選司主事。公元1627年,時任稽分公侍郎的姚鈿由明思宗給假回鄉,之后長時間未被召回京。居鄉期間,姚鈿覺得老圍門的風水、景觀意識文化不夠完善,便設計出了四道門坊,分別為迎恩門、引龍門、接龍門、望京坊,通過高第門進入上洞古民居,隨后叫人建造。門坊竣工不久,姚鈿即被召回朝廷復職。姚鈿從回鄉到復職歷時九年,欽取吏部天宮,戊寅光録左卿,辛己升順天府承會推大理卿。
姚鈿告老還鄉時,想起老圍門的門坊以龍字冠名,擔心日后禍害子孫和村民,便心生一計,請求崇禎皇帝賜稻草龍一條帶回家鄉與村民同樂。崇禎笑著答應,當即下令叫人扎了一條小草龍賜予姚鈿。姚鈿回鄉時,村民們打鑼敲鼓在五行門外接龍入村。從此,村民為了慶祝皇帝賜龍(當時臨近中秋)一事,便有了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舞草龍的習俗,并且一直傳承至今。
來源:《耕讀》二〇一九年秋季卷、文化莞家